>洗牙,专业说法为“龈上洁治”,目前多采用超声波洁牙机或气动力洁牙机,常规方法如下:......
洗牙是如何进行的?
洗牙,专业说法为“龈上洁治”,目前多采用超声波洁牙机或气动力洁牙机,常规方法如下:
1. 漱口 在开始之前,先使用漱口水漱口,能有效降低口腔中的细菌含量,为下一步治疗操作做好准备。
2. 洁治 口腔医师使用洁牙机的器械进行操作,去除附着在牙齿表面、邻牙之间、牙颈部与牙龈沟之间的牙石、菌斑、色素。
3. 喷砂 口腔医师使用喷砂机,通过特制的盐加高压气流,冲在牙齿表面进一步清洗,能更有效地去除色素。需要知道的是,色素一般比牙石附着更紧、更难去除。
4. 抛光 口腔医师用橡皮杯蘸取抛光膏,通过旋转摩擦来磨光牙面。洗牙过程中,器械头在牙齿表面刮来刮去,可能造成一些肉眼不可见的粗糙细痕,将来容易聚积菌斑和牙石;抛光可以使牙面更加光滑无痕,从而减缓菌斑和牙石再形成。
什么情况需要洗牙?
• 所有人都需要定期洗牙 洗牙是维护口腔健康,预防龋齿、牙龈炎和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必要方法,建议每年定期洗牙1~2次。
• 牙龈炎和牙周炎 洗牙是治疗牙龈炎的主要方法,可以治愈绝大多数慢性牙龈炎。对于牙周炎,洗牙也是治疗的第一步,可以控制炎症进展。
严重牙周炎的患者,因为有深牙周袋,单凭洗牙的治疗效果有限,如需去除干净牙周袋内的菌斑和牙石,还需接受“龈下刮治”。
• 其他口腔治疗前的准备 如果有其他牙齿问题,在接受对应治疗前,医师一般会让先去洗牙,给后续的检查和治疗创造良好的口腔环境;例如正畸、种植、补牙、镶牙、牙髓治疗、放疗前等等。
什么情况暂时不建议洗牙?
• 传染性疾病的患者 如结核、乙肝抗原阳性、HIV感染等,因为洗牙过程中所产生的带菌喷雾会污染周围的环境,给周围的人带来健康风险。
• 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 如呼吸抑制、慢性肺病等,因为洗牙的喷水和喷雾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影响呼吸通畅的危险。
• 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这类患者禁用超声洁牙机,以避免因干扰起搏器而造成患者发生心率紊乱。
• 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 如白血病、再生障碍性贫血、长期服用抗凝药等,因为洗牙可能会出血,这些患者容易出现流血不止的情况。
洗牙前的准备
• 与医师做好充分沟通,清晰知晓即将进行的具体操作,并签署知情同意书;
• 如有全身疾病,如心脑血管疾病、呼吸疾病、凝血疾病、糖尿病、传染性疾病等,请务必告知医师;
• 洗牙前,医师可能会要求进行血常规检查,以明确是否有不适合洗牙的身体异常情况;
• 女生建议避开生理期,因为生理期的凝血功能下降,可能会导致出血量增多。
洗牙后的注意事项
• 短期内不要吃过冷或过热的刺激性食物,容易造成牙齿不适;
• 短期内不要喝带颜色、易着色的饮料,容易造成色素沉积;
• 洗牙后发生牙齿敏感是正常现象,可以自行使用抗敏牙膏,有助于症状缓解改善;
• 洗牙后发生刷牙时少量出血也是正常现象,也会逐渐改善;
• 此后建议每隔半年到一年定期洗牙。
关于洗牙的4个常见误区
误区1:每天好好刷牙就不用洗牙了
日常做好口腔清洁自然很重要,但仍远不足够,手动刷牙肯定会有清洁不到位的地方,比如牙齿内侧、牙缝之间,容易形成菌斑和牙石,只能通过洗牙来清理干净。
误区2:洗牙会造成牙齿敏感
牙齿敏感不是洗牙造成的,而是本来就有牙龈退缩、牙根暴露,洗牙前牙石包饶着暴露的牙根,使其接触不到外界刺激;而牙石去除后,牙根直接暴露于外界,才会对冷热刺激更加敏感。多数敏感症状过段时间会缓解。
误区3:洗牙会使牙缝变大、牙齿变松
牙缝不是洗牙造成的,而是本来就存在牙缝,洗牙前肿胀的牙龈和堆积的牙石填塞了牙缝;洗牙后,牙石去除、炎症控制,牙龈肿胀逐渐消退,原本的牙缝才显露出来。而对于长期不洁牙的中重度牙周炎患者,原本松动的牙齿被厚厚的牙石连在一起,造成了稳固的假象,洁牙后就会呈现本来的松动度。
洗牙前(左)与洗牙后(右)的牙缝
误区4:洗牙后牙齿会变白
首先应知,健康的牙齿也并非纯白色,牙齿最外层的“牙釉质”较为透明,次外层的“牙本质”为淡黄色,所以正常牙齿的颜色应该是略带黄色的。
洗牙的目的主要是去除牙石和色素斑块,但并不能改变牙齿本身的颜色。有的人牙齿整体偏黄,想要变白的话可以通过冷光美白、美学修复等技术,来更为显著地改善牙齿的外观。
洗牙前(左)与洗牙后(右)的牙齿颜色